位置:双威大学 > 院校新闻

双威大学:以本土根基筑底 用国际资源赋能的教育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次数:72

在东南亚高等教育追求 “全球化” 与 “本土化” 平衡的探索中,双威大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融合之路 —— 它不盲目追逐国际潮流,而是以马来西亚本土文化、产业需求为根基,将国际优质资源深度 “下沉” 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让本土学子既能扎根文化沃土,又能同步接轨全球前沿,成为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双威大学对本土根基的深耕,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的 “在地化” 设计上。学校摒弃 “照搬国际课程” 的简单模式,而是将马来西亚的历史文化、社会需求、产业特色融入课程内核。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例,《马来西亚社会研究》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组织学生走访吉隆坡茨厂街、槟城乔治市等文化街区,收集华人商会档案、马来传统村落口述史、印度寺庙文化故事,通过整理这些本土素材完成课程报告;《东南亚区域经济》课程则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业、电子制造业为案例,分析本土产业在东盟产业链中的定位与发展机遇,让学生从 “身边的经济现象” 理解区域经济逻辑。即便是看似 “国际化” 的商科专业,也会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增设 “马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 模块,教学生如何结合当地宗教习俗、节日传统设计产品营销方案 —— 这种 “从本土出发” 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建立起对本土社会的深度认知,避免了 “纸上谈兵” 的教育脱节。
在实践层面,双威大学更是将 “本土资源” 转化为学生成长的 “活教材”。学校与马来西亚本土企业、非遗机构、政府部门建立紧密合作,为学生搭建 “扎根本土的实践平台”。例如,与马来西亚棕榈油协会合作开展 “绿色产业链调研项目”,学生深入柔佛州棕榈种植园,调研从种植、加工到废料回收的全流程,为企业设计 “低碳种植方案”;与马六甲州非遗保护中心合作 “非遗活化计划”,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马来风筝制作、batik 蜡染技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兼具文化特色与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部分作品还通过当地文旅部门推广至国际旅游市场。这种 “在本土实践中学习” 的模式,不仅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更培养了他们服务本土发展的责任感,许多毕业生选择留在马来西亚,投身本土企业、公益组织,成为推动本土发展的新生力量。
而在链接国际资源时,双威大学的核心思路是 “为我所用”,让国际资源真正服务于本土人才培养。学校与全球多所高校建立的 “国际联合教学项目”,并非简单的 “学分互认”,而是共同开发 “本土导向的国际课程”。例如,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商务》课程,会专门设置 “马来西亚企业国际化战略” 模块,由两校教师共同授课,引导学生分析马来西亚本土企业如何拓展东盟及全球市场;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合作的 “公共卫生联合研究项目”,则聚焦马来西亚热带传染病防控、老龄化健康服务等本土议题,学生在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同时,解决的仍是本土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国际专家、学者开展 “本土主题讲座”,而非泛泛的 “国际趋势分享”。比如邀请国际环保组织专家讲解 “全球低碳政策对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的影响”,邀请国际教育专家探讨 “东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这些讲座始终围绕 “本土关切” 展开,让国际视野与本土需求紧密结合,避免了 “国际资源” 与 “本土实际” 脱节的尴尬。
从深耕本土的课程与实践,到 “为我所用” 的国际资源链接,双威大学用 “扎根” 与 “开放” 的平衡,重新定义了区域性高校的发展路径。在这里,学生既不会因 “本土化” 而视野狭隘,也不会因 “国际化” 而迷失本土定位,而是成长为 “懂本土、通国际” 的优质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双威大学在马来西亚乃至东盟地区赢得了良好口碑,更为区域性高校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坚守本土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