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威大学:以 “文化浸润” 与 “社区联结” 构建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次数:112
在东南亚高等教育版图中,双威大学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学术实力与创新能力,更在于它始终将 “文化传承” 与 “社区共生” 作为教育的重要维度,跳出 “校园封闭发展” 的局限,通过多元文化活动滋养学生精神世界,以深度社区服务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最终构建起一个联结校园、文化与社区的温暖教育共同体。
双威大学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文化展示,而是深入肌理的 “浸润式” 教育。学校专门设立 “东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开设《东盟文化概论》《马来西亚传统艺术赏析》等必修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本土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文化,更将文化实践融入日常教学:文学院组织学生走访马来西亚各州的传统村落,收集民间故事与口述历史,整理成册并开发成校本教材;艺术学院则邀请马来传统舞蹈传承人、皮影戏艺术家进校园,开设非遗技艺工作坊,学生在学习扎制皮影、编排传统舞蹈的过程中,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每年举办的 “东南亚文化嘉年华” 更是校园盛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通过搭建文化展台、表演传统歌舞、举办民俗游戏等形式,让马来文化的热情、华人文化的厚重、印度文化的绚丽在此交融。这种 “理论 + 实践 + 体验” 的文化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继承者,更培养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为未来参与东盟区域交流奠定了文化基础。
而在与社区的联结上,双威大学始终秉持 “校园服务社区,社区反哺校园” 的双向共生理念,将教育资源与社区需求深度对接。学校发起 “双威社区伙伴计划”,组织师生围绕社区实际需求开展长期服务:针对周边社区老年人 “数字鸿沟” 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定期开设 “银发数字课堂”,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打车、挂号、视频通话;针对社区儿童课后托管难题,教育专业学生组建 “课后辅导志愿队”,在社区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与兴趣课程;医学院则每月组织 “社区健康义诊”,为居民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收集社区健康数据用于教学研究。这种 “需求导向” 的社区服务,不仅解决了社区的实际问题,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 —— 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辅导儿童理解 “因材施教” 的真谛,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义诊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真正实现了 “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更具创新性的是,双威大学还推动 “社区资源进校园”,让社区成为延伸的 “教学课堂”。学校邀请社区里的退休教师、工匠、企业家担任 “校外导师”,为学生分享行业经验与人生智慧;将社区的传统工坊、生态农场设为 “实践教学基地”,让艺术专业学生在工坊学习传统工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农场研究生态种植技术。这种双向互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教育资源,更让校园与社区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结 —— 社区居民常来校园参加公益讲座、观看学生演出,学生则深入社区开展服务,校园不再是孤立的 “象牙塔”,而是与社区融为一体的 “生活空间”。
从用文化浸润滋养学生精神,到以社区服务践行教育价值,双威大学用 “温度” 与 “联结” 重新定义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在这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对文化的认同、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关怀;校园承载的不仅是教学功能,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社区服务的平台。这种 “文化 + 社区” 的教育模式,让双威大学在东南亚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也为全球高等教育如何实现 “育人” 与 “服务社会” 的统一提供了鲜活范例。


